坐拥书城,用读书丰盈心灵

说真的,好久没有静下心来精读一本书了。当园区iPEBG华北运筹管理中心在各厂部组建“悦读吧”时,久违的“味道”慢慢在鼻翼缭绕,逐渐让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在园区工会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厂部共筹建“悦读吧”四个,200多册图书,100多本内部刊物全部分发给楼层车间。除了满满的成就感之外,能带动身边的人重温读书的“童年”,也是在给自己的心灵一种突围,一种升华和蜕变吧?书籍显得有些陈旧,但装帧依旧整洁,特别被码放在不同的书架上,显得别有韵味。不由想到很多的读书格言,一股脑儿涌了过来。在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之下,无论用什么方式同读一本书,获取的“成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同一本书,那种“看山看水”的境界也会泾渭分明。

(一)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而书籍就是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是长年累月的习惯养成,好像和潮流无关,和时尚无关,等多的是一种心灵的需要,一种成长的需求。古人有“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感悟,而自己也有类似的感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从求学时代,到求职工作,也算是跋山涉水,艰苦备尝,在风霜雪雨的旅途上,只有书——永恒的灵魂伴侣,一直都是沿途最美的风景。

记得有一年,赋闲在家,那一日天气阴沉,母亲在家里忙着收拾准备磨面的小麦,我则坐在她的旁边翻阅着“儿童文学”杂志。母亲突然对我说,“你说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当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那种“颜如玉”“千钟粟”和“黄金屋”到底在哪里?对于读书不多的家人,他们用质朴的劳作为子女成长铺垫着路基,对书中的世界没有真正的进入,更没有太大的触动,自然会发出如此悠悠的慨叹。这是我八岁那年,记忆犹新的一幅和书有关的场景。

即便如此,家人还是没有反对我去买去读他们认为的“闲书”。和祖父去赶集,总会央求他给我买连环画册。源于此,我对文字和图画很敏感,以至于到现在对写写画画成为难以舍弃的嗜好。后来有了零钱,也不能改变买书的惯例,所以读的书多而杂,正应征了鲁迅先生的话,“必须如蜜蜂酿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买书与读书的经历也算是甘苦相依,不能说涉猎广泛,也算是大饱眼福了吧。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世界名著和热门图书之外,最密切关注的“读者”杂志是每期必看,因为要想读遍天下之书不大可能,而“读者”,好比一扇窗户,对最近流行的书目总会做一梳理,顺着这条“线索”,各种流派的文字浓缩为很小的篇幅,于“方寸之间”了解文化动态,也是不错的心灵慰藉吧。

(二)

在“鸿桥”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散文,题目叫做“一架书香”,写了自己在藏书方面的“故事”,至今想来心里依旧像打翻的五味瓶。到太原园区上班,每天在工作中忙碌,光顾图书馆的时间少之又少,近两年的记录几乎为零。其实园区图书馆一直是向往的圣洁的知识殿堂,能静下心来在里面坐坐,随心所欲翻翻流行的期刊,也是一种莫大的心灵享受。相比较自己微薄的小书架,只能是大海和小溪流的反衬,不同的是,无论坐拥书城,还是“三更有梦书作枕”,首先要执有的是一份都的情怀和心境。突然想起父亲就曾把喜欢的书放置到荆条篮子里,悬挂到房梁之上;祖父把曾经读过的书籍安放到几个箱子里,多年来不曾翻动过……到了我的手上,这些不动产的“宝藏”都被我开发了出来,放在新做的书架上“重见天日”,能让这些“古董”为我所用,想必他们会和我一样怡然自得吧。

说也奇怪,学会博览群书开始,感到每天都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文字,这种“知行合一”的做法总是很受用。书籍就是以这种无形的力量让你改变,“胸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书香的潜移默化的渗入和改变。浮躁的虚拟世界,手机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生活,纸质的书籍阅读正在接受挑战。不知道未来的图书会变成什么摸样,而能够“清风乱翻书”的惬意,甚至是人生的诗意,才是我们真正回归自我,回归自然的真实内心需要吧。

回归,颠覆不灭的真理,“看山看水”的极致感悟和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的返璞归真等等无不如此。“你说读那么书有什么用呢?”这句话一直像影子一样伴随着我,不想借用名人的话来做解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在浮躁的人海里寻觅到一方绿野,在美丽的文字里来一次自由穿行,让匆匆的时光沉淀下来,留驻心灵的美好,然后和自己对话,微笑着对手中的书说,有你相伴,真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唯爱物语 » 坐拥书城,用读书丰盈心灵

赞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