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反科学,哈耶克的反革命

当人们沿着一条给他们带来巨大胜利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时,他们可能陷入最深的谬误。

花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读完了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确实挺难读,需要经常用手指逐个摁住书上的字,才能勉强拼出意思。

作为奥地利学派领军人物,坚定的自由主义斗士,市场经济的捍卫者,社会主义一生黑,哈耶克老师最著名的书当属《通往奴役之路》。

不过我倒觉得《科学的反革命》具备更广泛的启发性。即便我们不研究宏观经济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套路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依然可以读它。因为它同时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思考、剖析,反驳既有观点与立场的书,一个完美的辩与论的样例。

关于奥地利学派或自由主义经济学派这个主题,从有经济学开始就未曾断过争论,能找到的相关讨论非常多。我并不专业,也就不梗着脖子分享了。

我个人更偏爱自由主义的观点,但不排斥调控和干预,也不觉得使用一些自然科学方法论进行经济学研究有什么错,没有特别强的门派观。

但奥派经济学家并不这么看,比如《科学的反革命》这本书,主题就是哈耶克对那些在社会科学中抱持唯理性至上方法论的无情批驳。

虽说是批驳,哈耶克对自然科学方法论本身没有太多敌意,他充分认可面对自然科学时实证的价值,只是将准星瞄向了在社会科学界舞弄公式和符号的人们。

哈耶克在书中的批驳框架令人赞叹,在我们看惯了自媒体写手为黑别人撒泼打滚的套路之后,能读到一个划时代的思想重炮手如何沉息运气,驳旧立新,让人暗暗佩服。

书中的观点总结起来说大概就是「不要迷信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成就的那些方法论,并将其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

这也是奥派的理论基础:人、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无法形成某个稳定的公式。当我们看待社会时,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刚性假设,将人之为人当做一个变量或一段逻辑。

在此处,哈耶克的火力避开了自然科学,也避开了自然科学精神(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变相地为科学精神正了名),而是集中打向从自然科学迁移到社会科学的既有方法论和流派,我觉得这是高明但也稍有遗憾的地方。

众所周知,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普朗克,科学方法论本身也在不断被自己推翻,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它的根是那个观察、实验、假设、论证的过程,而不是某一项单独的方法论,我认为这也是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发展骨架的原因。

推翻过时的方法论本来也是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守残缺。这一点其实在哈老师自己的论述中也有充分体现。

作为靶子(的一部分),书中对自然科学发展以及唯理性至上逐渐渗透社会学领域的过程的论述细致入微。哈耶克对它想要批驳的对象了解至深简直让人有点感动。

每个关键节点关键人物关键言论都如数家珍,旁征博引,脉络清晰。抽丝剥茧地挑出来,然后摁在地下狠狠摩擦。

他给所有写文章骂娘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几乎高不可攀的门槛 —— 当你想要批判一个什么东西时,需要对它有着超越对手的细致而深刻的洞见才动手。

另外在书中哈耶克反复论证人性之不可测的过程中,对人类心智结构的那种手术刀般冷静而抽象的解析,读起来很过瘾。如果你做产品设计,尤其是做平台型产品的,真应该去读一读。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的阅读算得上一场思想的盛宴。

书读到最后时,我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倘若哈耶克活到现在,看到时下各种互联网平台依靠数据和算法,以及对上下游的强控,在一种另类的计划经济的路上阔步前行,他会怎么想呢?

他会不会拍着腿骂人,或写一本新书《算法的反革命》,细数从亚马逊到淘宝到拼多多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大数据算法的演进与变革,甚至痛心疾首地得出走向奴役的结论?

我不知道,我还挺好奇的。


文章的最后,想提醒大家如果有机会去读这本书最好别跳过书前面《主编的话》。

因为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一些极端观点,他的言论很晚才得以进入国内,这离不开国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努力。书的主编在文章的最后深情地写到:

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象,在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

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共勉吧我辈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唯爱物语 » 哈耶克的反科学,哈耶克的反革命

赞 (1)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