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公义就是“明知不可”而“为之”

有时公义就是“明知不可”而“为之”

看完《危城》,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公义总是需要人去做的”。

《危城》由刘青云、古天乐、彭于晏、吴京等人主演,讲述在民国军阀割据的时代,军阀曹将军独子曹少麟(古天乐饰)阴险毒辣杀人如麻,他在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白玲(江疏影饰)及一班学生时也毫无仁慈之念,后来又潜入普城连杀三人,被普城保卫团团长杨克难(刘青云饰)抓捕并准备处以死刑。流浪刀客马锋(彭于晏饰)浪迹天涯行至普城,在围观这场军阀跟百姓之间的大战时,却意外遇到自己当年做镖师时的师兄——如今的曹军上校张亦(吴京饰)。不杀曹少麟,枉死的冤魂死不瞑目,如果杀了曹少麟,普城所有的百姓都得陪葬!到底杀不杀,这是个难题。两难之间,普城百姓选择了低头。但是委曲求全、唯唯诺诺并没有换来他们想要的安居乐业,而是迎来了毫无人性的掠夺和屠杀。但是,“公义总是需要人去做的”,影片最后,全城百姓团结起来捍卫了自己的家园。

纵观全片,刘青云跟古天乐的正邪对决贯穿始终,看点十足,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却一度被吴京饰演的张亦这个悲情角色所打动。马锋跟张亦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李连杰跟钱小豪主演的《太极张三丰》中的君宝跟天宝。曾经亲密无间的师兄弟,在俗世物质的诱惑下,人生观发生背离,有的人依旧坚信行侠仗义永远都是正道,比如马锋跟君宝,而有的人却因为权力或者物质的诱惑,开始做一些违背人性助纣为虐的事情,比如张亦跟天宝。

当然,吴京饰演的张亦也并非彻头彻尾的泯灭人性,他仍旧顾及兄弟情谊,并在最后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不可谓不悲情——电影中,杨克难跟妻子相敬如宾恩爱有加,马锋跟白玲虽然像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但是这些坚守正义底线的硬汉却个个深情。而纵观这群在战场上毫不含糊的硬汉们,却唯有吴京饰演的张亦最是悲情,保护少帅是他的职责,保护师弟却是他的本能,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即使他曾经走错了路,所幸最后用生命换回谅解。在影片最后,张亦选择了一种有尊严有价值更催泪的死法。

《危城》的创作思维让我很意外,有点返璞归真,像极了六七十年代张彻的概念:动荡不安,钟爱乱世选材(民国、军阀混战);快意恩仇,人物塑造选择在纷争不断的世界里(刘青云、古天乐、彭于晏、吴京等各有自己原则);深刻感悟,乱世中的敌对还没己方内部世态炎凉寒心(片中普城内部斗争是亮点);另外还有侠义精神(公义)。《危城》难得之处在于,一方面遵循了最常见的正义PK邪恶故事主线,另一方面却添枝增叶,“有强权无公理”和“公义总是需要人去做的”权衡左右,为剧情加料。在坚持“侠义”本质的基础上,付诸更多的可看性元素,虽无国家大义这些大情怀,但简单粗暴的道德观念玩得不错。题材不局限于老旧概念的门派纷争、镖师与绿林打杀、兵器拳术斗法,而是较多的展现人民群众的斗争,故事的几个主人公也更具有正常的人格,而非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作为保卫团团长的杨克难在片中是家族传承,爷爷传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他。在曹少璘没来之前,普城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在杨克难的维护之下治安良好,邻里团结。曹少璘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平静,三条人命,激起杨克难心中的正义,因而他不顾劝诫,对曹少璘下手,而以大商为首的保守势力,见这个年轻人如此肆意妄为,完全不考虑后果,认为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其所坚守的道理嗤之以鼻,为了三条人命,就可以得罪手握兵权的军阀,实是不智的做法,转而以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经验,乞求托生,却不曾想成为了率先死在曹少璘枪下的几条亡魂。

其实,他是考虑后果的,他是懂得权衡的,是通晓深思熟虑的,更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也知道不这样做的后果,其实后果是一样的,所有人都没看清,杨克难看清了,但杨克难作为保卫团团长,绝对可以选择苟活,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公义”一方,这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初生牛犊不怕虎,多了“明知”二字,因而便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有选择的力量。

在看到百姓选择屈服以求活命反而遭受掠夺和屠杀的时候,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忽然就想起小学启蒙老师曾经说的一句话:对待弱小的人,千万不要欺负他;对待恃强凌弱的人,千万不要怕他。一直以来,这句话刻在我的脑海深处,所以影片中的杨克难激起了我心中强烈的共鸣:“公义总是需要人去做的”,一定要做一个不畏强权捍卫正义的人。

放与不放的矛盾推动着影片的发展。在杨克难一意孤行惩戒杀人凶手的时候,有人说杨克难不顾大局,杨克难真的是没有大局观念吗?只是杨克难更加清楚这个世界的规则,他比谁都清楚,动曹少璘,就是向拥有强势力量的军阀宣战,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抓捕曹少璘,究其原因,无非是其心中一直坚守的“公义”二字,曹少璘说玩游戏,游戏分输赢,而杨克难说了,“我没做错,会输什么呢?”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在危机时刻才更加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这是电影,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在从小就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中庸”等思想的灌输之下,部分国人在利益权衡方面的能力可谓是运用到了极点,像杨克难这种刚正而不计较利益得失之人,无论在电影还是在现实中难免会被戴上“愣头青”等帽子。我不禁想问,有多人人可以拍着胸脯,像杨克难一样,顶天立地说一句:“我都没做错,会输什么呢?”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而当一个人的诉求和一个群体的诉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便知道自己是对的,做起来的时候也会面临无限的阻碍,杨克难没有错,他想要的就是曹少璘能够偿命,从而伸张正义;但普城的百姓也没有错,他们想要的只是在这个战争年代安安稳稳的活下去,什么公道,什么正义,乱世之中,活下去才是真理,在大环境违逆的情况之下,杨克难的“明知”就显得十分被动。但被动归被动,从杨克难的名字里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他能做到“明知”,也能到“为之”,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喜欢揣着明白当糊涂,明知需为之,却逃避责任,企图凭借着那一丝丝的希望换来新生,若不是杨克难力挽狂澜,普城早已成为一座死城。

既要“明知”,又要“为之”,比初生牛犊多了考量,比安天乐命多了勇气,杨克难既是孟子所谓的大英雄,又是桑德尔所说的“自由选择下的伟大的人”,这才是国人真正需要的人生态度。“公义总是需要人去做的”,让英雄不再孤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唯爱物语 » 有时公义就是“明知不可”而“为之”

赞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