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工会记者站的一个兄弟给我发了的一张微信截图,说有一个粉丝点评了我在富士康“龙城之家”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打开截图,我着实有点吃惊。我不敢称点评者为我的粉丝,更确切地说我一直是她的忠实崇拜者,她是我二十多年未曾谋面的语文老师—张慧春老师。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一个乡镇中学度过。在那个叫做上寨的小镇,在那所教学条件很是艰苦的学校,我有幸遇到了几位好老师,他们有幽默风趣的,有治学严谨的,有和蔼可亲的,每一个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评我文章的便是其中的一位,也是对我的写作之路影响最大的一位。我能喜欢上文学写作并持续到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熏陶。
我和张老师很有缘分。她的父亲是我们村的女婿,也是我的小学老师;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我和张老师有了更多的亲近感,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她的语文课。张老师那时候二十多岁,戴着一副近视镜,显得文质彬彬而富有朝气。她上课很守时,铃声刚停下来,她就拎着备课本从容、轻快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和大多数年轻女老师一样,她的课堂上没有太多的嘻嘻哈哈,但是她讲课声音抑扬顿挫、极富激情,言语中总夹带优美的诗句。讲课的时候,她一手端着课本,一手拿着粉笔,边走边给我们讲解文中的内容,时慢时快的节奏就像文中的故事情节,讲到重点的时候就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不拖泥带水,也不影响她的讲课节奏。
张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教我们朗诵北朝民歌——《刺勒歌》。她深情地朗读着每一句诗歌,将作者隐藏在字里感情转换成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信息,轻盈地把我们带入作者的思路当中。我听得如痴如醉,好像茫茫大草原就在眼前;空旷的原野,洁白的云朵,遍地的羊群、嘹亮的牧歌,处处充满了的活力。从那一刻起,我深深地爱上了散文和诗歌,也发誓一定要到大草原走一回。
在张老师帮助和鼓励下,我后来拿起了文学创作之笔,开始了我的漫漫文学之路。初期我只是想通过写作来舒缓我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母亲的去世,生活的艰辛,考前学习的枯燥乏味,这一系列困惑让我很是茫然,而文学写作犹如我在茫茫暗夜中看到的一盏明灯,让我在逆境中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慢慢的,我越来越喜欢写作,也把写作坚持了下来。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精神感召下,我在中学的时期就写了不少散文和诗歌,好多还发表在了我们《灵丘报》、《大同晚报》。
当年我写过一篇名叫《清明时节泪纷纷》的散文,这篇文章得到了张老师的指导也发表在了我们大同市的一些报纸上。张老师这次看到了我写的《泥疙瘩的火焰 土豆的香》这篇文章,想起了当年一起度过的师生时光,也想起了我写的那篇《清明时节泪纷纷》。她给我留下了一段话:“时隔多年再一次读到你的文章,不由想起你当年那篇写清明的文章,它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我。只是如今的文章里有清贫但没有了凄凉,想你现在的生活一定充实而幸福吧。当年的老师们生活也很清苦,但因为有你们这样质朴上进,清纯善良的学生们,感觉很幸福,现在也依然怀念和你们一起的日子。”
看到张老师的留言,我热泪盈眶。再次回忆起张老师他们,我的心底陡升起一种敬意,从肺腑荡漾起一种感激的涟漪。那时候的他们很年轻,也很有激情。尽管他们的文凭、能力、责任心丝毫不亚于那些在大城市中教学的老师,可他们没有任何抱怨,坚持着他们的初心。他们的教学没有任何功利性,不管好与差,优与劣,他们一直在一视同仁地对待着每个学生。他们视学生如子女,传授毕生所学毫不保留;他们恨不得白天课堂、晚上自习,时时刻刻能给学生们答疑解惑。他们别无所求,只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走出大山,能在未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好生活。
亲爱的老师,我也很怀念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感谢你们无私的关爱,你们的爱让我刻骨铭心,永记心怀;你们的教诲和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勇敢前行,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是你们的忠实粉丝,永远的学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唯爱物语 » 你们一直在激励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