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新冠病毒已产生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分别是L亚型和S亚型。
在作者分析过程中,他们注意到了8,782和28,144这两个位点本身的关联(生物学上叫连锁,通俗的解释就是这两并不是随机变的),这意味着需要对这个位点进行进一步重要分析。
然后根据该位点的碱基引发的氨基酸改变,可以分为两类
碱基是T,对应的是亮氨酸,Leu,命名为L亚型。
碱基是C,对应的是丝氨酸,Ser,命名为S亚型。
通过与其他冠状病毒比较,S型新冠病毒与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在进化树上更接近,也就是S型相对更古老。
通过层层的进化,新的L型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所以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L型是目前的大头

不过有意思的是,L型反而在国内更多些,而S型这个早期的病毒型则是在国外较多,比如武汉的96.3%是L型的(其实这也佐证了武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病毒集中地,新亚型不断地扩散),武汉之外是61.6%。

究其原因,那就是WHO提到的「中国方法是唯一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在开始的慌乱之后,迅速行动起来全民对抗,经过一段时间的围追堵截,全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事实上将病毒的扩散做到了一定的控制,甚至可以预料,未来,病毒范围逐渐收缩直到彻底被从中国人群中赶走。

尽管病毒在人体进行自然选择,但是它们遇到了更加强大的国家来给他个强制的人道隔绝,结果就是L型病毒很大程度被我们掐住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因为理论上,早期的s型病毒较为温和,后期的新L型其实是传染力更加强大的病毒株,然而,目前来看,我们是将他们掐住了,

反而是国外不乐观,它们现在迅猛增加,

当前的确诊人数,国外扩散越来越明显了,要知道,它们面对的可是相对较温和的S型为主的病毒啊。
病毒还在持续进化,这样下去,其实,这是基本上每个做生物的人都能够预想到的,基因组本身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变,无论是外界刺激,还是本身复制的随机错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这种单链RNA病毒,更是如此,连双链都hold不住的变异,单链更别提了。
而且和人类基因组不一样,病毒基因组很小,比如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大小只有29903个核苷酸(GenBank: MN908947.3)

这些位置可谓是“寸土寸金”,比起人类基因组有90%以上的是非基因区域,病毒的基因组上大部分区域都是有用的地方,负责结构的,负责感染的等等,这些位置发生突变,很有可能就会造成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病毒基因组的“容错率”较低。
事实上,根据目前的证据,该病毒已经有许多突变了,这是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给出的变异图

如果将其放到基因组上,我们可以看到病毒本身的突变遍及了整个基因组(图中黑色竖线)

突变被固定下来,那就是进化了。
病毒进化很依赖于自然选择,而这个自然选择,就是人体。
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病毒的源头是感染了A,那么,对于外地人来说,大概率是
A→B

(当然后期出现了无疫区接触史的,我们认为是发生了B→C)
但是对于疫区来说,由于病毒不断地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在一个封闭的城市里,那就是不断地传播,所以疫区可能已经是
A→B→C→D→E→F→……
而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自然选择。
传染性毒株的增加首先会导致少量具有繁殖优势的毒株的产生。随后这些带有繁殖优势的克隆会在数量上占据主导,从而获得更多进一步进化的机会。
为何这么讲呢?
打个比方,病毒A进入了人体,然后复制过程发生突变,产生了BCD,如果他只在这个人体上,那么它最终经过了这个人的筛选,可能是这个人体会有ABC这三种类型(假定D不适应人体而没获得进化优势)。
但是当这个病毒继续传播到下一个人时候,又一次自然选择,于是又增强一次,最后就是,线性传播越多,自然选择越多,病毒变异越多。
如果再进化出一个新的亚型来,国外的对抗力量,是否能够应对?是个问号。
要知道,环球同此炎凉,国外的病例,也会倒输入回中国,比如前两天,努力很久的浙江一下子新增了7例,是来自意大利的,而北京新增了,来自伊朗的。
现在只能期待疫苗尽早出来,这样也可以对疫情的控制做出巨大的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唯爱物语 » 病毒出现新亚型,新冠病毒已突变,有2个亚型,传染力有差异!